東南網馬來西亞2月4日訊(本網記者 鄧春花)“新時代中國走進了世界舞臺中央,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海外,彰顯中華文化魅力,這是我們‘非遺’文化傳承人應該致力去推動的事情。”非遺軟木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陳君錕告訴東南網記者,在海外展示“非遺”文化項目是向世界傳遞中華民族特有精神價值、想象力和文化意識,展示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2月3日上午,由福建省文化廳和馬來西亞惠勝集團舉辦的閩都文化專題圖片展和非遺實物展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市的“福建文化海外驛站”拉開帷幕。陳君錕為此次展覽帶來了精心創作的《桂林山水》《江南春曉》《蒼松》等軟木畫作品。 據福建省文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文化廳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對外文化交流戰略,突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大力推進“非遺”項目“走”出國門,向海外民眾展示展演福建保護“非遺”文化的成果,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超傳統技藝,提升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陳君錕接受東南網記者采訪。 海外文化交流促進“非遺”項目創新發展 在八十年代,陳君錕第一次帶著他的軟木畫作品“走”出國門,到日本進行展示展演。“當時現場進行軟木畫創作的是宋代的人物像,觀看的日本民眾很多,現場很安靜,作品完成時,掌聲雷動。”陳君錕告訴記者,第一次出訪收到了非常多的訂單,也給他很大的鼓舞。日本的漆藝品非常精美,工藝很高,他學習日本漆藝,將其與軟木雕刻進行了結合。“這也是我對‘非遺’技藝創新發展的開始。” 軟木畫作品《江南春曉》,該作品運用鏤雕、透雕、微雕等技法展出江南風景,描繪了江南春季富有詩意的景色。江浩彬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我們應當汲取他人的文化精髓,在自己傳統技藝和創作思路上改進創新,‘非遺’文化擁抱世界文化,才能更好的傳承下去。”陳君錕說。 林賢學接受東南網記者采訪。 非遺畬族銀器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林賢學也是參加此次展覽的“非遺”項目人之一,對于海外傳播“非遺”文化的經驗由來已久。“90年代以來,我開始頻繁地參加文化系統組織的海外交流活動,到過新加坡、阿聯酋、德國等近10個國家。福建‘非遺’項目傳承人比較內斂,表現含蓄,對于自身作品的包裝、宣傳不夠開放。我們要根據自身的項目特點,借鑒其他國家對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方式方法,這樣我們的東西潛移默化地就能得以提升和推廣。”林賢學認為,創新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這也包括項目的包裝與推廣。 堅定文化自信 海外播撒“非遺”文化果實 作為“非遺”傳承人,陳君錕表示,他每年都會參加省文化廳組織的海外文化交流活動,把軟木畫的技藝與文化魅力發揚光大。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智慧和友善,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通過文化符號展現中國的文化自信,用文化建立起世界人民的友誼。” 畬族銀器《秋瞑》,該作品充分利用銀的延展性將一片銀經過反復過火敲打成形,花紋的肌理運用不同的戧刻手法體現虛實變化,精美絕倫。江浩彬 畬族銀器《秋瞑》,該作品充分利用銀的延展性將一片銀經過反復過火敲打成形,花紋的肌理運用不同的戧刻手法體現虛實變化,精美絕倫。江浩彬 “老祖宗留下太多寶貴的文化財富,家里不缺東西,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更好地把這些優秀的傳統項目帶到海外,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美和善,這是我近幾年來一直在思考和致力推動的事。”林賢學希望政府的相關部門能多組織海外文化交流活動,讓更多的民族文化企業有機會“走”出去,向世界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希望福建的“非遺”項目人也能積極地參與其中,增強文化自信,把“非遺”文化精神傳播到全世界。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像陳君錕、林賢學這樣致力于“非遺”文化海外傳播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是中華文化福建篇章海外交流的“傳播機”,播撒民心融通文化融合的友誼種子,他們弘揚中華文化自信、促進“非遺”文化海外傳播的故事沒有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