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全幸雅 通訊員 邱慧敏)錯落有致的教學樓、標準化的操場、門類齊全的教學設備……11月30日,記者走進尤溪縣梅仙鎮的中小學,看到的是足以與城里學校相媲美的基礎設施、教學環境、教育理念,農村基本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山區鄉鎮的孩子也享受著優質教育資源。 在梅仙中學,教室內,老師們用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學生們邊聽課,邊對照幻燈片投影,記錄筆記。“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變成了‘班班通’、一體機,真是方便又高效。”54歲的英語老師陳顯金笑著說。 想起改革開放以來的學校巨變,陳顯金不禁感嘆“碰上了好時代”。“我是土生土長的梅仙人。上世紀70年代,300米的羊腸小道,一頭連著鄉村公路,一頭連著山頂的中學,沒有校門、圍墻。連教學樓和宿舍都是落后的磚木結構,走起路來,地板‘吱呀’作響。學生們踩著泥土上體育課,一下雨,地面就坑坑洼洼……如今,鄉鎮學校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 “現在,孩子們除了學得開心,還住得舒心、吃得放心?!泵废尚W校長詹茂釬介紹。在梅仙小學,校內基礎設施齊全,每間宿舍都配有獨立衛生間和陽臺,每名寄宿生都有縣里統一配發的“三件套”床上用品。校內食堂功能分區明確,4個砧板和8個水槽都貼有分類標簽,職工嚴格按食物的葷素、生熟等性質使用。出菜口還裝有紫外線消毒燈,打通了食品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硬件設施跟得上,城鄉教育差距才能逐步縮小?!庇认h教育局辦公室主任周曦說,自2014年福建省實施“全面改薄”以來,尤溪竣工校舍面積2.74萬平方米,累計完成設備采購5710.97萬元,實現中小學“班班通”全覆蓋、寬帶網絡校校通、鄉鎮及以上中小學塑膠跑道全都有。 “硬件基礎上,我們還注重‘軟硬兼施’,發展素質教育?!泵废尚W德育主任馮隆平說,梅仙小學建成“余維新烈士紀念室”,作為紅色革命文化基地,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學校設有舞蹈、書法、手工、烹飪等特色課程,教育實踐豐富多彩。 “不僅學到知識,還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太幸福了!”梅仙小學六年級2班的林文博喜歡打羽毛球,常常課余時間與小伙伴們切磋球技,鍛煉身體。與林文博一樣,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學習之余,健康快樂成長。 “我們兩口子都在梅仙鎮工作,也想過送孩子去城里讀小學。以前,我們這一代只考慮‘有學上’,現在,家門口也能‘上好學’,我還有什么不放心呢?”家長林小麗欣慰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