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夷新聞網訊6日,改革開放40周年“福建影響力”優秀案例發布會在福州舉行。本次發布會共公布了44件改革開放典型案例。我市的下派村支書、科技特派員:“南平機制”創新農村改革發展新模式和調解創新:醫患糾紛“南平解法”分別入選政府職能轉變類優秀案例和民生工程類優秀案例。 說起“南平機制”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1999年,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特點新要求,南平市委以選派黨員干部駐村服務為核心,持續推動“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動聯動、一體運作”。2002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到南平調研時,親自總結提升了“抓好一個班子、找好一條路子、建好一個機制、打好一個基礎”的農村工作機制,即“南平機制”。 歷經近二十年探索創新,“南平機制”緊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趕超和綠色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其中下派村支書、科技特派員等經驗做法得到全國推廣。 近二十年來,全市累計選派7輪共2903人次優秀黨員干部名優秀黨員干部駐村任職,下派科技特派員11155人次、流通助理379人次、金融助理410人次,組織動員837名任職期滿的駐村黨員干部就地轉任村級黨建指導員,并先后實施五輪“互動聯動、掛鉤服務”工作,引導和激勵干部人才到重點項目建設一線、基層一線、急難險重崗位干事創業,形成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往基層傾斜的良好導向。 “南平機制”還為推進精準扶貧、實施鄉村振興,推動南平科學發展、跨越趕超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全市下派村中,有202個創建金星村、紅星村,被評為縣級以上先進基層黨組織467個,培養后備干部7400多名;科技特派員制度由農村延伸到企業、產業鏈、重點項目等領域,打通科技對接鄉村振興綠色產業的通道,全市科技對產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以上;全市下派村中,村財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數年均新增100多個;2016年以來,全市新建、修繕村級組織活動場所1072個,基本解決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無舊小”問題;“六要”群眾工作法在全省推廣,“黨建帶群建、群建壯黨建”“我與百姓拉家常”、為民服務全程代理等群眾工作機制得到中央、省委充分肯定。 成立醫患糾紛調解處理中心是我市調節醫患糾紛的重大創舉。2009年,市委市政府從創新體制機制入手,強化頂層設計,開展醫患糾紛專項整治活動,出臺《南平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處置暫行辦法》,成立了全省乃至全國最早的醫患糾紛專業性調解機構——南平市醫患糾紛調解處理中心。 “黨委政府統一領導、領導小組指導協調、職能部門協同配合、調處中心依法調處”中心建立起就確定了明確的領導體系和工作格局,形成了市、縣(區、市)、鄉鎮、村居四級參與,醫調委、綜治、公安、衛生、司法、信訪、民政等部門互動聯動的領導組織體制,充分體現了社會治理中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理念。 調處中心堅持“預防在先、發現在早、處置在小”的原則,規范運行醫患糾紛專業咨詢、現場處置、專家會商、遠程會診、協議履行等工作流程,嚴格執行“分清責任、過錯賠付、依法賠付、公平賠付”的理賠方式,搭建起醫患雙方的“公信”平臺,走出了“大鬧大賠、小鬧小賠,不鬧不賠”的誤區,形成了正確理性的價值導向。 據了解,中心成立以來,調解成功率和協議履行率均為100%,醫患糾紛處置步入法制化、規范化和常態化軌道。醫患糾紛“南平解法”上升為“福建解法”,在全國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先后被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央綜治委授予“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集體”,被中央綜治委、中共中央組織部通報嘉獎,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朱昕華 范發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