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7月2日電 據紐約《僑報》報道,剛畢業于紐約長島杰里科學區(Jericho School District)高中的康丹惠(Emily Kweit),因從小學習中文而愛上中國文化,從而影響到她對未來職業的選擇。今年秋季,她將就讀于賓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系,打算將來從事國際關系工作。 康丹惠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接觸中文和中國文化,在初高中繼續上正式的中文語言課。老師帶學生們到中國超市學習食物的單詞,去粵菜點心店學習中國飲食。中文與眾不同的語音和語言中包含的文化,讓康丹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5歲時,康丹惠第一次到中國游學,一群美國孩子去看長城、兵馬俑,吃中國美食,還跟中國家庭一起居住。康丹惠說,“那次旅行讓我覺得學中文很有用。我居然能用中文跟人講話!之前我很少開口說中文,現在我可以用中文跟人交流,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中文詞匯量很不夠用。” 2018年夏天,康丹惠第二次到中國,在西安一個寄宿家庭里住了6個星期。那次她感受到了文化沖擊,她說,“我的中國寄宿家庭帶我去商店購物,但我沒辦法跟他們說清楚我想買什么,我意識到我的中文需要提高。”中國人和美國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但康丹惠抱著開放的心態,入鄉隨俗地嘗試新的生活方式:早上跟寄宿家庭一起早起吃早餐;吃完晚飯后一起出去散步;在食物方面,她跟著寄宿家庭吃火鍋,“我從沒吃過牛腸,不過我嘗試了一下,發現自己不喜歡。泡饃我也沒吃過,嘗試后我非常喜歡,泡饃是我最喜歡的食物之一。” 偶爾也會因為語言問題產生尷尬,康丹惠說。寄宿家庭對她很有耐心,有時候她假裝聽懂了他們說的話,后來他們說:你撒謊的時候我是知道的。她聽了有點尷尬,但她還是很虛心地學習,“還有其他學生一起去中國,我們都知道學中文的掙扎(struggle),所以我們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就克服了尷尬。” 在中國感受到的最大的文化差異是隱私。康丹惠說,在美國有更多私人隱私,家人都有各自的房間。她跟中國寄宿家庭很親近,當她累的時候,她會變得不太愛說話,變得內向,但中國家庭沒給她太多機會去獨處,而是一起聊天,結果她發現這反而是好事情,因為聊天的時候她學到了很多東西。從小喜歡烹調的康丹惠,還從中國寄宿媽媽那里學會了做餛飩、鍋貼、紅燒肉。 康丹惠指出,中國和美國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就像美國跟其他國家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有時候問題來自于文化誤解,了解文化能減少誤解,大學畢業后她可能會從事國際關系方面的工作。(林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