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保護有法可依 文旅融合活化古城 2019年1月1日,我市第三部地方立法《泉州市中山路騎樓建筑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從此,歷經近百年滄桑的騎樓建筑的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邁入了法制化軌道,這是泉州在古城保護實踐的又一重要舉措。 古城生態修復城市修補“七個一”項目有序推進,“七個一”項目之一的中山路(打錫街—鐘樓,全長約650米)保護提升工程6月份啟動,涉及建筑風貌、景觀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夜景照明四大方面,施工過程以修舊如舊、綠色施工、保護古城為原則,盡最大的努力保留中山路原有風貌。 作為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聯動項目之一,2019第四屆海絲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活動12月1日舉行,5000人齊聚古城共赴一場徒步盛會。一年一度的古城徒步已然成為一場全民狂歡的健走嘉年華,在穿越中感知古城風貌,喚起保護古城意識,傳遞城市文明。 公共文化服務提升 四大工程全面實施 2019年,泉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邁出了堅定的一步,為今后泉州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科學化繪就了發展藍圖。 2018年至2020年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創建期,我市舉全市之力,匯全民之智,全面推進各項創建任務。目前,正從共建共享視角探索建立泉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擬出臺《泉州市加快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共建共享實施方案》。 當前,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工程、文化惠民服務工程、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工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保障工程等四大工程正全面實施,為明年迎接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等國家部委驗收,也為我市創建好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工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合交通樞紐運營 火車站實現“東進西出” 9月23日,泉州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全面完工投用,實現車輛、旅客“東進西出”的交通秩序格局,交通秩序及周邊環境很快有了顯著提升。 該交通樞紐項目是泉州首個集道路客運、公交、出租車、火車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位于泉州火車站西側,橫跨豐澤區、南安市,占地316畝,包含樞紐客運站、集散匝道及配套市政道路改擴建、站前廣場三大功能區域。項目全面啟用后,私家車和出租車可通過火車站二層出發平臺通道和一層地面通道送客,通過樞紐項目地下停車場接客。下火車的旅客,出站后可右轉進入樞紐客運站,搭乘班車、公交、出租車或者換乘私家車,真正實現多種交通方式的無縫對接。 項目投用前后,我市加大整治力度,成立泉州市“平安鐵路”聯勤聯動中心,交通、公安等多部門派出執法力量進駐執勤,整治周邊違法違規行為,極大緩解了周邊交通擁堵狀況,改善旅客候車換乘環境和交通、治安秩序,大大提升泉州城市交通“窗口”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