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紅軍橋賴志昌 林斯乾 攝 旅游熱了 人氣旺了 腰包鼓了 東南網12月2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戴敏 通訊員 林斯乾) 近日,走進上杭縣古田鎮五龍村的五龍溪餐廳,來此開展研學活動的200多名小學生正圍坐在餐桌前,吃著紅軍飯,喝著南瓜湯,體驗那段紅軍歷史。如今的古田,自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后,一撥撥游客紛至沓來,紅色旅游、紅色培訓等產業日益興旺的同時,小鎮居民在經濟生活中也享受到越來越多的紅利。 “再來古田比之前又有明顯變化,舊址整修過了,吃住行也比以前好多了。”21日,來自漳州的游客王健清趁著周末帶孩子來到古田感受紅色文化。 王健清的感受,折射出了近年來古田的蛻變。如今,古田旅游區已晉升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以紅色旅游為主導,依托紅色資源的紅色教育培訓、文化創意、生態休閑等產業在當地蓬勃發展。 “我算是最早從事紅色培訓行業的一批人了。”張日生是土生土長的古田人,看好培訓產業前景的他2015年就加入其中,對外聯系團隊帶團到古田進行紅色培訓,“我們主要承接外地的企事業單位團隊,多的時候一年接待了兩千多人”。 五年來,在古田,紅色培訓發展迅猛,市場化運作培訓機構從2014年的3家發展到如今的20多家,有力帶動了老區群眾脫貧奔小康。 今年8月,張日生又在五龍村租下一棟民房開起了五龍溪餐廳。“面積400多平方米,最多能容納下四五十桌客人。”張日生笑道,這兩個月光接待研學團隊就有兩三千人。 在距離古田會議舊址100米處,彬賓之家在這已經開了24年,總經理廖永忠對古田的變化更有著深刻感受,“來古田的人真是與日俱增”。從原來的單棟樓餐館,每天接待幾桌游客,到如今三棟樓,提供餐飲住宿服務,每天接待幾十桌客人,廖永忠見證了家鄉旅游業的火熱。“現在規模已經不夠了,目前已計劃新建一個集吃住玩于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廖永忠說。 像廖永忠和張日生一樣,古田從事餐飲業的越來越多。今年成立的上杭縣古田餐飲協會,有45家會員單位加入。“近年來,古田的飯店、農家樂數量翻了一番,成立這個協會的目的就是提升餐飲行業服務質量,打造古田餐飲品牌。”擔任了協會會長的廖永忠介紹說。 農家樂數量的增加,也讓當地農戶受益。“接下來,我們計劃以訂單生產的基地模式與農戶長期合作。”廖永忠說。 修繕革命舊址 留存歷史風貌 東南網12月2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賴志昌 通訊員 許兆山 黃金耀 林煥華) 隆冬時節,陽光明媚。上杭古田,修葺一新的古田會議會址敞開懷抱,迎接一撥又一撥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到訪。 探尋紅色古跡,緬懷革命初心。如今的古田,已成為紅色旅游圣地,游客數量呈井噴式增長。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古田旅游景區旅游人數3461177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累計約為20.9億元。 數字增長背后,部分得益于近年來古田對革命舊址的保護性修繕與景區周邊環境改造提升帶來的游客新體驗。 古田地處梅花山南麓,這里終年氣候濕冷,部分革命舊址年代久遠、日曬雨淋,出現損壞、開裂等現象。為了盡可能地保存與延續革命舊址的歷史風貌,傳承紅色基因,2017年,古田會議舊址群啟動新一輪修繕,包括古田會議會址、紅四軍司令部舊址(中興堂)、紅四軍政治部舊址(松萌堂)等12處革命舊址。這其中有5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次是十余年來最大規模的修繕,我們不僅保質保量完成,還超前完成了任務。”古田紀念館舊址保護科原科長張福坤介紹說,從2017年9月動工,到2018年1月結束,其間克服了不良天氣等因素,修繕工程比原計劃提前了三個月。以古田會議會址為例,從開工到完工到重新對外開放,僅用時20余天。 修繕過程中,本著“修舊如舊”“最少干預”的原則,工作人員最大限度地保存與還原歷史風貌。此外,修繕還對景區周邊環境進一步改造提升。 古田賴坊協成店,這里曾是毛澤東寫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地方。過去,協成店游客寥寥,巷道僅有一兩米寬,觀光車進出連掉頭都困難。如今,協成店及周邊環境修葺一新,十幾米寬的青石板路從入口一路延伸至景區,上百平方米寬闊整潔的廣場,粉刷一新的房屋立面,帶給游客全新的旅游體驗。 文物得到修繕,周邊環境得到提升,當地老百姓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村民楊笑花的小店緊鄰協成店,去年隨著協成店景區環境提升改造,來的游客越來越多,她索性將自家小屋改成了門店,賣起了土特產、旅游紀念品等特色產品。“一年賺個三五萬元不成問題,比出門打工強多了!”楊笑花開心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