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是我家,是數百萬市民賴以工作、學習、生活的“大家”。誰不希望自己的家整潔、舒適、有品質?福州市委、市政府牢記為民初心,多方面開展城市品質提升工作,持續改善城區人居環境,不斷增進群眾幸福感。 黎明湖公園。記者 葉義斌 攝 鑄造城市品質,創造美好生活。按照“功能更佳、環境更美、顏值更高”的高目標站位,去年以來,福州聚焦城市重要門戶、重要片區、重要線路,展開天上地下、路中水畔、街頭巷尾的綜合提升,以嶄新的“思路”和“寫法”,讓城市宜居這篇大文章,越“寫”越動人。 重規劃:以科學理念構建新思路 習總書記指出,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一份份重實際、高站位的城市規劃,更能看到寄托其間的城市基因與美好愿景。 作為福州東進南下、疏解老城、連接濱海新城的重要節點,被譽為“最美區域”的三江口片區,成為品質福州的最佳代表。 新家裝修前,先要設計,大到整體風格,小到物品擺件,都要細細琢磨。同理,城市在建設前,也得科學規劃,符合新思想、新發展理念。 “最早,三江口定位僅是單純的商業片區,如今是美麗福州示范區、美好生活樣板區及新興產業集聚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據全新的目標定位與功能結構,以文教體育、商務功能為主的濱江公共產業帶躍然紙上,濱江空間公共屬性充分利用;教育、體育、商務、酒店、娛樂康體……各類用地由北至南依次布置,進一步強化濱江公共性與開放性;全新布置的居住用地及生活配套,將提供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 貫徹宜居城市理念,最美區域內,少不了鳥語花香的公園綠地。規劃中,三江口片區留足綠地,串聯水網,建設清涼山公園,修復馬航洲濕地,著力構建以馬杭洲河為中央綠軸的濱水休閑帶。濱水濕地、濱水慢道及濱水綠地,三層結構形成了生態綠色公共空間。 高樓大廈間,城市記憶得以保留。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厚峰歷史建筑群與林浦歷史文化名村等相繼進入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范圍與保護方式,將打造“福州藝術門戶”“都市最美村落”。 “我們對每塊區域都嚴格把關設計,外立面是否美觀,建筑間能否疏朗通透……”上述負責人介紹,建設過程中,部門全程介入、全程跟蹤,現場把關建筑色彩、材質、高度,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 以人民為中心的科學規劃理念,也體現在老城區改造提升上。截至目前,福州百余個舊改項目控規基本完成,公共配套設施同步增加;道路出入口設計不斷優化,以微循環方式改善交通;南二環等重要景觀管控區域的已批在建項目,正逐個逐項復核審查,擬打造高品質沿路界面;精心規劃打造的15處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等一批各具風情的城市新名片,已陸續建成開放,為市民群眾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文化旅游新去處。 巧施工:用繡花功夫雕琢新景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寫好城市宜居“大文章”,規劃是思路、前提,但能不能把為民理念落到實處,建設施工最見功力。 三坊七巷北入口,一派春和景明景象,有小橋流水、草木葳蕤環繞四周,有水榭戲臺、假山連廊坐落其中。這個展示了福州明清建筑風格的開放式小公園,成為不少市民游客新的“打卡點”。 一年前,南后街石牌坊西側與歷史文化街區景觀還頗不協調。“這里原是古建筑的后花園,為彰顯三坊七巷文化底蘊及南后街入口的形象,營造更多公共休閑空間,福州市決定將這零星地塊改造為開放式的古厝街頭小公園。”福州市規劃院相關負責人介紹。 不到1000平方米的空間,處處見匠心。“一榭、一廊、一山、一池、一橋”的景觀結構,打造了一片錦繡閑庭、繁花綠林。 “我們在設計時兼顧休閑服務功能與人文歷史元素。”上述負責人說,公園結合三坊七巷傳統文化及建筑形式,應用古典園林手法,巧妙建設了水榭戲臺和風雨連廊。西側封火墻上還開了一扇小門,使林覺民和冰心故居與公園相通,從而提高場地與周邊環境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在三坊七巷逛累了,就可以坐在這里歇腳、賞景,鳥語花香讓人心情舒暢。”家住鼓樓區南街街道的市民鄭本端點贊道。 從細微之處著手,用繡花功夫雕琢城市。2019年,98個位于城區主次干道沿線,影響城市景觀、群眾居住條件差、存在安全隱患的零星房屋進行了征收改造;以城市景觀提升和市民享用的公共休閑空間為導向,城區街頭、路邊、水邊等各類邊角地實施精準綠化提升,打造了238個街頭小公園;秉承“透綠、透光、透風、透景”原則,554處封閉式圍墻改造為通透式或開放式,拆墻透綠工作為城市增加綠色景觀,讓市民享受更多綠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