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16日訊(本網記者 潘賢利 林杰 實習生 洪冠睿)俗話說“竹籃打水一場空”,而永春的漆籃卻是“竹籃打水水不空”。 在永春,漆籃的制造已有500多年歷史,已80歲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郭金鏢見證了這一技藝的傳承發展。 近日,永春縣首屆工藝大師評選活動暨福建省(永春)“匠藝杯”工藝美術現場技能大賽落幕,來自仙夾鎮的22名漆藝和竹編等參賽工匠獲獎。此次大賽共產生8名金獎,該鎮就占了4名。 盛滿“深情厚意”漆籃受海外僑胞喜愛 永春漆籃制作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郭金鏢。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永春漆籃可燙可摔可盛水,靠的是竹藝和漆藝。郭金鏢介紹,從明正德年間開始,仙夾鎮龍水一帶的油漆匠,便開始嘗試給傳統產品竹編籃、盤等日用器具上漆,發現上過漆的竹器具不僅堅固耐用、不褪色變形,而且還可耐酸、耐堿。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漆籃開始流傳,并且經久不衰。 幾百年來,工匠們不斷創新,開始模仿油漆家具中的雕花繪畫,在竹籃的提梁、籃蓋、籃體上精心地裝飾各種優美的金色圖案?!坝来浩峄@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品,長期以來一直被人們用于日常生活中,展現了它的價值,由此產生了一些同漆籃有關的民間習俗,并體現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惫痃S說。 據介紹,漆籃的四大習俗包括用于走親訪友、用于迎神祭祖、用于壽誕及用于結婚。古時候,人們沒有塑料袋或者包裝盒可用,在走親訪友時經常用紙張或者手提巾將禮品包好帶。漆籃出現后,人們覺得十分方便和美觀,因此就用它來包裝禮品,并將之一起送給親友。隨著時代的發展,漆籃漸漸地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一種時尚,也成為人們送禮盛放東西的必備品。 時至今日,永春漆籃是家喻戶曉的民俗物件,在閩南人的民間祭祖、婚嫁喜慶、走親訪友等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此外,傳統的漆籃一直是閩南地區結婚的必備品,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婚姻家庭的期待,彰顯了獨特的地域婚俗文化。在泉州,男方娶媳婦時通常會使用一擔大盛籃(多層漆籃),內裝滿聘禮,再加上紅扁擔由專人挑至女方家,以此顯示莊重和誠意。此外,女方嫁女兒時通常會使用一個勾籃(可挽在手臂上的漆籃),內裝有雞蛋、花生、面線等,在迎親那天讓女兒帶到男方家 ,以表對新婚夫妻的美好祝福。漆籃的籃身和籃蓋剛好有彎彎的弧度,再加上漆畫比較考究,顯得格外美觀。 在永春,漆籃制作技藝流傳至今達500多年。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這種具有高雅古樸、端莊大方、精巧玲瓏藝術風格的永春漆籃除了在閩南一帶流行外,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也很受歡迎。自18世紀起閩南人下南洋,也將使用漆籃的習俗帶到居住地,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使用漆籃的習慣?,F在,這些東南亞國家的閩南籍華僑華人回祖國,一般都會帶些漆籃返回居住地,既延續著家鄉傳統習俗,也表達對故鄉的眷念。郭金鏢說:“因此,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龍水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漆籃。那時成立了合作社,在政府組織下,龍水一帶上千人集體做漆籃,那場面真是壯觀。” 放棄舒適生活 老藝人回村“拯救漆籃” 但這一市場也畢竟有限,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1997年)之后,漆籃的東南亞出口受到極大影響。雖然藝人們設計制作出直徑六厘米、九厘米小巧玲瓏型漆籃,改實用性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收藏紀念品,把漆籃打進了旅游市場,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制作出具有較高收藏價值的高檔次的漆線雕漆籃,但總體來看,漆籃制作產品單一,創新有限。市場的萎縮,自然極大地影響到從業者。 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到城市就業,由此許多農村的非遺面臨后繼乏人的危險,永春漆籃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局。隨著人們對漆籃傳統文化認同的不斷消失及傳承人逐漸減少,漆籃的生產和銷售都受到了一定限制,導致漆籃手藝人的收入下降,最終影響了漆籃習俗的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