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巖村茶樹成片,空氣清新。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千年茶鄉的茶源傳說 在松巖,最值一品的是鐵觀音,最值一走的便是山上的茶源古道。在泥濘的黃土與布滿青苔的石階上穿插行走,遠處隱約傳來雞鳴狗吠之聲,與近處的潺潺流水合奏出一曲茶鄉獨有的山歌,吟誦著數百年茶源古道的悠悠傳說。 “鐵色皴皮帶老霜,含英咀美入詩腸。”安溪人對茶的鉆研與開發已有千年歷史,鐵觀音讓安溪香茗文化名揚四海,魏蔭發現鐵觀音之說世代相傳。自茶源古道蜿蜒而下,行至路盡,清亮的水流聲入耳,幾塊山石間,一座臥坐石像進入視線,老者揚眉奮髯,笑臉盈盈,這便是魏蔭發現鐵觀音之地。 據傳清雍正元年,家住松巖的魏蔭偶然于夢中得觀音提醒,依據圣龜指引,在打石坑一深潭旁的石崖上發現一株茶樹。魏蔭將其移至自家天井的鐵鼎中種植繁育,并分送給鄉親們種植。此茶香氣清高,回韻無限,因茶樹是“觀音所賜”,茶葉外形如鐵,又是種于鐵鼎之中,因而得名“鐵觀音”。至今,松巖的茶農仍有“每天三杯清茶敬觀音”的習俗。 比起帶著點神奇色彩的傳說,適合茶樹生長的自然環境才是松巖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個坐落于菡萏山北麓的村落,海拔高達1265米,高山流水,云霧繚繞,土層深厚,濕度適宜,提供了茶樹茁壯生長的一方天地。“松巖雨水多、濕度高,給茶樹創造了很好的生長條件。”魏月德是魏蔭鐵觀音第九代傳人,在他看來,初秋的雨水對茶樹而言猶如甘霖。據悉,為減少自然環境對茶園的不利影響,松巖村嚴格規劃、整治侵占溪流河道的建筑,疏浚水體,并將防洪設施建設與農田水利建設結合,進一步完善村莊排水設施建設。 勤勞樸實的村民十分珍惜松巖村天賜的自然條件,自唐代起,無數茶農擇一隅安居,在一片沃土中開墾出生機,用雙腳走出茶鄉遠揚的名聲。毛蟹、大葉烏龍、小葉烏龍……沿著茶源古道徐徐向前,50余種品種各異的茶樹舒展芬芳,5000余畝茶園成為松巖村的重要經濟來源。歲月更迭,帶來的是不斷研發的茶葉品種,云霧翻騰,世代村民守候的仍是這一座千年茶村。 在郁郁青青的漫山茶樹中,藏著一座小廟,名為代天府,供奉著當地信仰的五位“王爺”,小小的宮廟內珍藏著一塊清代名臣李光地親筆的“山高月明”牌匾,傳說是李光地品茗之時所寫的。守廟的村民說,村中茶農要外出經營茶業時,往往會來廟中點上幾炷香,以求萬事順遂,生意興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