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臺客運員組織旅客乘降(莆田火車站供圖) 東南網莆田3月1日訊(本網記者 徐嘉馨)眼下,2021年的春運已進入返程階段。據莆田火車站提供的數據,大年三十至農歷正月十五,莆田市到達旅客119371人次,出發旅客158872人次。 一年又一年,春運是不變的話題。從“徹夜排隊”到“掌上購票”,從“紙質車票”到“掃碼進站”;從“綠皮火車”到“和諧號動車組”,快時光縮短了“回家路”,鐵路服務專業細致,老百姓的出行更加便捷,春運成為看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變化的“流動窗口”,見證著新時代的變化和風景。 今年,莆田火車站迎來了第十一個春運。2月19日,東南網記者走進莆田火車站,采訪了兩位鐵路人,35年來默默堅守的老鐵路人賴勝忠,參與13次春運服務的客運值班員郭晨。通過這兩代鐵路人親歷的春運軼事,展現了春運的發展與變遷。 新春運折射新變化 講述人:莆田火車站客運員 賴勝忠 賴勝忠引導旅客到指定車廂上車(莆田火車站供圖) 賴勝忠,老家莆田仙游,今年53歲,18歲開始在鐵路部門工作。 “我在鐵路邊長大,是鐵路的孩子。”賴勝忠告訴東南網記者,他的父親從事鐵路行業,正是因為從小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成長,1986年,他在南平邵武火車站成為了一名鐵路扳道員。回顧35年的鐵路職業生涯,這位踏實質樸的“老鐵路”親歷了火車從綠皮車到高鐵的變化,更用實際行動護航了許多人的“春運暖途”。 “最早的時候車次不多,只要能上車乘客就心滿意足,車廂內人擠人。”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的生活并不富裕,沒有互聯網購票,春運期間車票的組織發售都是一個難題。“記得當時很多乘客為了回家,搬著小板凳、拖著大袋行李徹夜守候在火車站等著開門買票。”賴勝忠說,過去,綠皮火車是春運期間乘客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運行最高時速60公里一小時,沒有空調,一節車廂有108-118個“硬板凳”,車上空氣不好,條件比較艱苦。 2010年4月,莆田火車站正式建成投用,因為工作調動,賴勝忠被分配到莆田擔任鐵路客運值班員,他說真正讓自己感受到春運氛圍是在2011年春節。 “當時電子購票還沒有像現在這么普及,春運期間,車站開設了十二個窗口,整個售票廳被擠得滿滿當當,全是人,售票員上個洗手間都是跑步去的,忙到沒有時間吃飯。”回望自己親歷過的春運歲月,賴勝忠感慨萬千,他表示,互聯網時代,更新快、變化大,比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春運,現在的乘客真幸福! 2021年是賴勝忠連續4年為莆田站的春運站崗。今年大年初一一早,他就上崗了,主要負責值守在服務臺接受旅客問詢,做好溝通引導工作。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2021年春運,很多人選擇就地過年,人流量比往年少,返程車票好買很多。賴勝忠表示:“現在一般都實行電子購票,啟用人臉識別設備,比起人工驗票真是要便捷許多。” “人工檢票漸漸被掌上購票替代,還是有很多旅客不適應,需要工作人員手把手教。”賴勝忠說,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鐵路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客運人員,不僅要“一崗多能”,每天面對乘客提出的不同要求,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服務得拿出更耐心的態度和專業的知識。 2月18日中午一點多,陳女士在莆田火車站乘車時不慎將隨身攜帶的黑色雙肩包遺失,列車到達福州以后,陳女士才發現自己的包包不見了。焦急之中,她聯系客服幫忙尋找。賴勝忠接到乘客求助后立即行動,幾經周折,雙肩包被順利找到,包內的2萬元現金及物品安然無恙。 一年又一年,在賴勝忠看來,要當個優秀的鐵路人就要把服務做到旅客的心坎里。鐵路蘊含著他或辛苦、或溫暖的“人生百味”。現如今,他的兒子也成為了一名鐵路工作者,“現在的年輕人嬌生慣養,鐵路行業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可以磨礪心性,對他來說是一次珍貴的體驗。”賴勝忠說。 青春與鐵路共成長 講述人:莆田火車站客運員 郭晨 郭晨用人工檢票機幫助因身份證消磁,無法正常過檢票閘機的旅客驗票。(莆田火車站供圖) 2021年的春運進入返程階段,莆田火車站相對往年冷清了許多。 “各崗位注意一下,趕緊手套、口罩都帶好了......”工作日期間,每天早上六點十五分,在莆田火車站,客運班組組長郭晨就要對班組成員進行一次早點名,明確每位成員的分工,告知在崗人員當天的工作安排。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客流量相對19年已經減少了一半。”郭晨說, 今年春運期間人流量相對往年明顯減少,但火車站對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絲毫不敢松懈。 她向東南網記者介紹,為持續做好防疫工作,莆田火車站在進站口和出站口均安排人員對乘客進行測溫查碼;站里還配備了智能機器人,每四個小時進行一次消毒,不斷優化服務保障,全力護航乘客平安有序出行。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郭晨今年36歲,是家里的獨生女,從姥爺輩開始就在鐵路行業里“深耕”,家中三代人對鐵路都有太多的情感。自2005年參加工作,今年是她職業生涯中的第13個春運,一路走來,在小站做過窗口售票員、車站客運員。在郭晨的印象中,以前的列車很慢,從福州到北京,慢車要48-50個小時,現在有了高鐵,最快8小時就能到達目的地,乘客的出行路越來越方便,也越來越快捷。此外,郭晨還告訴記者,互聯網購票的實施讓售票窗口的壓力減輕了,服務質量上去了。“往年每逢節假日,大廳門外滿滿當當都是排隊買票的人,電子客票實行之后相當于為每一位購票的人開了一個‘窗口’,不用排隊就可以買到票,現在人工窗口一般留給老人家或者為錯過班車的旅客提供改簽服務。”郭晨說道。 郭晨在綜控室負責整個車站的旅服系統(莆田火車站供圖) 一年又一年,鐵路出行的路越來越美好,郭晨也在年年歲歲的磨礪中從一位稚嫩的青蔥少女成長為鐵路的“中堅力量”。 今年春節,郭晨又無法陪伴在父母身邊。農歷正月初一,她準時上崗進行早點名和交班會、檢查現場作業標準、調度安排職工用餐、實時掌握每個站臺的人數......“要保證工作的有序推進,前一天就要掌握第二天的車次情況,當一天作業全部結束之后,大值班員要再次確認所有崗位清場、全部安頓之后才能結束一天的工作,真正休息。”在郭晨眼里,作為一名鐵路職工,為每位選擇鐵路返鄉的旅客提供便利,既是責任,更是一種“認真做事”的態度。 郭晨對東南網記者說,莆田火車站是一個鍛煉人的平臺,也是讓人成長的地方。新的一年,她準備繼續學習鐵路行業的專業知識,在工作上爭取更大的上升空間,在拼搏的過程中收獲價值和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