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入閩第一村——樓子壩 福建日報記者 戴敏 張杰 通訊員 陳天長 攝 編者按 今年,我們將喜迎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在全黨集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時刻,我們沿著革命先輩留下的足跡,回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光輝歲月,見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福建各地的奮斗實踐。 回望過往,是為了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從而更好地矢志踐行初心使命,更好地照見未來、走向未來。今起,本版開設《八閩大地的紅色印記》專欄,與讀者一道致敬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東南網3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戴敏 張杰 通訊員 陳天長 文/圖)閩贛交界處,群峰雄踞,地勢險要。時值春分,長汀縣四都鎮青山環抱中,紅軍醫院舊址、紅軍兵工廠舊址等革命遺跡,帶著近百年歷史的滄桑氣息巍然屹立。 歷史的時針撥回到92年前,1929年春天,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從江西瑞金出發,揮師首次入閩,吹響了勝利的號角。 四都鎮樓子壩村姜畬坑自然村成為“紅軍入閩第一村”,此后,紅軍在福建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星星之火在八閩漸成燎原之勢。 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主力3000余人,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進軍,為了避強擊弱、避實就虛,紅四軍主力在贛南轉戰一個多月。2月10日,紅四軍在江西瑞金大柏地戰斗中取得重大勝利。在隨后的轉移中,紅四軍改變原定計劃,決定實施“打圈子”政策,于2月25日撤離東固,掉頭東進,經永豐、樂安、廣昌、石城向閩西進軍。 3月11日夜,紅四軍從江西瑞金壬田出發,于12日到達四都鎮樓子壩姜畬坑村。 四都是個群山環抱的小鎮,當時沒有敵軍駐扎,中國共產黨長汀地方組織在這里建立了秘密農會,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就在大部隊到達四都鎮的當天,毛澤東在圩場的坪上召開群眾大會,號召工農群眾團結起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 當晚,毛澤東主持召開了紅四軍團以上干部會議,分析敵情,討論紅四軍進軍閩西后的行動方向。開始只是執行“打圈子”政策,繼續在閩贛邊境游擊。但第二天出現的戰況和中共長汀臨時縣委書記段奮夫的到來,使毛澤東、朱德作出了攻打長汀城的決策。 得知紅四軍到達四都鎮,盤踞在長汀縣城的福建省防軍第二混成旅旅長郭鳳鳴派出一團兵力前往阻擊紅軍。13日上午,正在休整的紅四軍聽到周圍山頭有凌亂的槍聲,果斷出擊,在漁溪將郭鳳鳴一團兵力殲滅一半,并追趕到長嶺寨山腳下的陂溪村。 13日下午3時,毛澤東與前來聯系的中共臨時縣委書記段奮夫見面,并召開會議,聽取匯報,研究敵情,部署戰斗。會上,段奮夫著重講了四點:一、閩西各縣都有黨的縣委,福建省委的領導曾到各縣傳達貫徹中共“六大”會議精神,黨員的思想基礎較好;二、在各地黨的領導下,到處都有農會,龍巖后田、永定金砂、上杭蛟洋的農民都舉行了武裝暴動,有較好的群眾基礎;三、郭鳳鳴部官兵內部關系惡劣、克扣軍餉嚴重,導致士氣低落,生活腐化;四、郭鳳鳴部對長汀人民橫征暴斂、殘酷壓迫,無惡不作,民憤極大。 毛澤東和與會代表聽完匯報后,研究了敵我雙方態勢,決定進攻長嶺寨,消滅郭鳳鳴,直搗汀州城。 長嶺寨是汀州城南的重要屏障,是通往長汀城的必經之路。3月14日,紅軍指戰員遵照軍委的部署,分三路向長嶺寨發起總攻,經過激烈戰斗,郭鳳鳴被擊斃。 此戰中,紅軍消滅郭鳳鳴部2000余人,繳獲步槍500余支、彈藥無數,當天下午,紅軍一槍未發便乘勝解放了汀州城和周圍農村。這次戰斗是紅軍下井岡山以來的最大一次勝利,也是紅軍首次入閩的重大勝利。 3月15日上午,紅四軍在南寨廣場召開了萬人群眾大會,慶祝紅軍入閩第一戰的勝利。3月20日,毛澤東在辛耕別墅(當時紅四軍政治部、司令部設于此)召開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同意了中共長汀臨時縣委關于正式成立縣委的請示,批準正式成立中共長汀縣委,會后紅四軍前委派譚震林同志來指導協助長汀開展黨的工作。緊接著又在長汀成立了中央蘇區第一個紅色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 在紅四軍前委和中共長汀縣委的領導下,革命的烽火燃遍了汀江兩岸。 中共福建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機關駐地舊址 福建日報記者 戴敏 張杰 通訊員 陳天長 攝 記者感悟 賡續紅色基因 行走在四都鎮的一處處革命遺址間,感受其滄桑氣息,讓人恍惚間又回到那個戰火紛飛、激情似火的年代。歷史已走遠,記憶存心間,在與當地村民的交談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他們對家鄉紅色歷史的熟稔與自豪,紅色基因早已融刻在他們的血脈里。 “我們是個有著紅色基因的村子,這些紅色舊址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也是我們最好的家訓和祖訓,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樓子壩村黨支部書記陳先發說,數十年來,村民歷來注重對革命遺址的保護。近年來,對紅色遺址的保護工作愈發重視,毛澤東和朱德當年住過的陳氏祠堂、毛澤覃同志舊居,以及紅軍后勤部的造幣廠、兵工廠、后方醫院等革命遺址被進一步修繕。 如今,四都鎮森林覆蓋率高達86.55%,在閩西各縣區市中名列前茅。生態環境的好轉,綠色發展理念開始樹立。陳先發帶頭成立種養專業合作社,去年夏天又創新試點“黨支部+合作社+黨員+貧困戶+激勵性扶貧產業”黨建引領模式,大規模種植蓮子,讓“扶貧蓮”在這片紅土地上落地生根。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村情打造特色產業,將紅色資源作為最大的特色與財富,用心保護;黨建引領探索發展新思路,用好用活生態資源,林下經濟節節高……如今,在這片深厚的紅土地上,全面脫貧的歷史性任務已全面完成,新起點上,傳承閩西蘇區紅色基因的四都人民,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再出發,奮力書寫發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