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村“鐵軍歷程”景墻 福建日報記者 范陳春 攝 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北上抗日整編紀念碑 福建日報記者 范陳春 攝 東南網3月3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范陳春 朱子微 通訊員 郭文輝)寧德蕉城區霍童鎮桃花溪村是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的誕生地、閩東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支撐地。國共合作抗日后,閩東紅軍更是在此地改編為新四軍,集結整編集訓后北上抗日。 歲月荏苒,閩東獨立師的故事在桃花溪村代代流傳。進入新時代,革命舊址煥發新生機,彰顯歷久彌新的初心使命。 紅軍來到桃花溪 離桃花溪村不遠的山頭上,一條長四五公里的戰壕在密林中蜿蜒。至今,村子里依然保存著葉飛、阮英平、范式人、陳挺等人的舊居。 在這里,閩東紅軍經歷了無數次壯烈的戰斗,數千名紅軍游擊隊指戰員勇往直前,在創建、保衛閩東革命根據地的道路上前赴后繼。 如今,一座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展陳館矗立在村子山腳下。走進展陳館,每張照片、每件物品,都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 “深山巖洞是我們的房,青枝綠葉是我們的床。草根野菜是我們的糧,共產黨是咱的親爹娘。哪怕敵人再‘圍剿’,頭斷血流也不投降!”這是革命時期在桃花溪村傳唱的紅軍歌謠。 1928年,中共福建臨時省委決定發展閩東革命、創建紅色區域,革命星火,燎原閩東。 1931年,顏阿蘭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遣,到霍童開展革命活動,秘密成立了寧德縣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五人黨小組。1933年,“霍童暴動”打響了寧德縣工農武裝斗爭的第一槍,桃花溪群眾紛紛加入武裝斗爭、支援革命的行列,桃花溪成為堅強的紅色堡壘。 1934年9月下旬,根據中共閩東臨時特委的決定,葉飛到連江帶領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第十三團到寧德桃花溪集中,同時,位于福安的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第二團和壽寧的閩東紅軍獨立營也到達桃花溪;9月30日,聚集在桃花溪的閩東紅軍戰士于霍童支提山上的支提寺正式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師長馮品泰、政委葉飛、副師長賴金標,下轄3個團,共1600余人。 十八年紅旗不倒 閩東紅軍獨立師的成立,推動了桃花溪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至1935年2月,桃花溪成立了中心黨支部,下轄41個農村黨支部,共有160多名黨員。 桃花溪也成為寧德縣委二區的聯絡中心。村民們冒著生命危險為紅軍送信、收情報,做好各項安全保密工作;協助紅軍挖戰壕、救傷員、打草鞋、制軍服,確保紅軍隊伍的作戰及日常生活需要。 如今的桃花溪村還留有眾多舊時紅軍部隊遺址,可見當時,紅軍與桃花溪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閩東抗日軍政委員會提出“和平談判,合作抗日”的主張,但國民黨福建當局依然派重兵“追剿”紅軍閩東獨立師。 1937年8月19日,葉飛、陳挺率領獨立師一縱隊,在距離桃花溪不遠的洋中鎮親母嶺一舉殲敵一個加強連,迫使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協商國共合作北上抗日。 同年10月,閩東獨立師1300多人集中桃花溪整編,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于2月14日,在團長葉飛、副團長阮英平的率領下從屏南雙溪、棠口開赴蘇皖抗日前線。 桃花溪村隨軍北上14人,其中7人犧牲在抗日戰場,根據地留下71名黨員,21名游擊隊員堅持在桃花溪開展地下工作。 1942年11月15日,國民黨107師“搜剿隊”再次來到桃花溪搜捕游擊隊。200多名群眾被押至祖廳,面對國民黨軍隊架起的機關槍和嚴刑拷打,無一人屈服,無一人叛變,始終不曾透露游擊隊蹤跡。 據統計,桃花溪地區有126人參加革命,在各次戰斗中犧牲及被敵人慘殺的有34人(其中評為烈士13人,在“霍童慘案”中遇難的有11人),解放后有57人被評為“五老”。 直到如今,桃花溪村還保留著一項傳統——不在農歷五月廿三操辦喜事。因為當年有13名桃花溪人為保護紅軍轉移,在這一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桃花溪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革命事業不畏艱險,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閩東革命的壯麗篇章,贏得了“十八年紅旗不倒”的贊譽。 葉飛曾在回憶中提及,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寧德的梅坑及桃花溪地區是黨和紅軍值得完全信賴的紅色堡壘,是為黨和紅軍遮風擋雨的屏障,是休整歇息補充能量的“加油站”。那里的人民群眾不怕犧牲,支持革命,為閩東革命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講述 悠悠紅軍井 深深魚水情 村民林雅平在紅軍井打水。福建日報記者 范陳春 攝 東南網3月3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范陳春 朱子微)在寧德蕉城區霍童鎮桃花溪村中心,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師部舊址后方,有一口紅軍井。這口井,見證了桃花溪村群眾與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的深深魚水情。 “這是我們全村唯一的一口井,在過去村里沒有接自來水的年代,大家都來這里打水喝?!焙戎t軍井水長大的桃花溪村村委會主任陳瑞飛對這口井充滿感情。 “紅軍回到桃花溪,理發、補衣、洗機槍?!边@是當地流傳的一句順口溜。每當部隊回到桃花溪,這口井就是最熱鬧的地方。 “這口井冬暖夏涼,井水甘洌,還可以預知晴天呢!”陳瑞飛告訴記者,當地口口相傳,無論下多大的暴雨,井水都不會漫出井口。而在暴雨過后,一旦井水距離井口二三十厘米,第二天必定會是晴好天氣。這一特點也為當年紅軍行軍打仗提供了參考。 2004年,桃花溪村引入了自來水,但紅軍井并未荒廢,不少村民仍會前來打井水。 “這井里的水特別甜,井水冬天也不凍手,夏天還能當冰箱冰西瓜呢!”在井邊,村民林雅平一邊嫻熟地打水,一邊對記者說,閩東獨立師的故事,紅軍井的故事,在桃花溪代代相傳。 悠悠紅軍井,深深魚水情?!捌綍r村里人散步遛彎到這里,都會自發維護井周邊的環境衛生,這口井寄托著人們對紅軍的無限情誼。”陳瑞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