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鼻孔山下,馬院村展露新面貌。盧德山 攝 東南網4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盛鐘 陳榮富 通訊員 鄭林倩)清明時節,位于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馬院村的閩中游擊區革命紀念館,迎來了一撥又一撥緬懷革命先烈、重溫紅色記憶的市民。 80多年前,中共閩中特委在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又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在莆田、仙游、福清等地獨立組織領導和指揮閩中三年游擊戰爭,成功開創南方八省十五塊游擊區中的一塊獨立游擊區——閩中游擊區,為紅軍順利長征、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巨大貢獻和犧牲。 時光荏苒,閩中特委和閩中工農游擊隊英勇斗爭、浴血奮戰的歷史往事,如今在閩中游擊區革命紀念館里得以真實再現,成為涵養時代精神和家國情懷的永續動力。 一場獨立自主的游擊斗爭 馬院村毗鄰仙游縣的鐘山、游洋,境內群山環抱、層巒疊嶂。其中,牛鼻孔山上多懸崖峭壁,山林郁郁蔥蔥,其間有隱蔽的山洞。當年,中共閩中特委機關的秘密據點就設在這里。 1934年初,十九路軍“閩變”失敗后,國民黨政府加強了對福建的高壓統治,福州和莆仙地區的中共黨組織先后遭到嚴重破壞。危急時刻,時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常委的王于潔潛回莆田,重建中共莆田中心縣委,并來到常太開辟新的活動區域。當年底,當地工農游擊隊突襲了國民黨楓葉塘鄉公所常備隊,繳槍20多支及子彈數千發,打響了閩中三年游擊戰爭的第一槍。 1935年5月,莆田、福清兩個中心縣委聯合成立中共閩中特委,王于潔任特委書記,統一領導莆田、仙游、福清、長樂、永泰等閩中各地的斗爭。5個月后,王于潔在馬院村漈川片區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把分散在莆仙各地的游擊隊集中到此整訓,改編為閩中工農游擊隊第二支隊。馬院成為閩中三年游擊戰爭的組織領導和戰略指揮中心。 隨著武裝力量的不斷壯大,北起烏龍江畔的峽南,南至惠安縣北部的大片區域,成為閩中工農游擊隊馳騁的戰場。在閩中特委統一領導下,莆田、福清兩支游擊隊機動靈活,打土豪、攻民團、除惡霸、襲據點,互相配合,彼此呼應,有力打擊了國民黨基層反動勢力。 革命之火燃遍閩中大地,讓國民黨反動派大為震驚,他們多次調集兵力對閩中根據地進行“清剿”。在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閩中特委和工農游擊隊充分依靠群眾,克服艱難險阻,與敵軍周旋苦斗,不屈不撓,浴血奮戰。 1936年10月,中共閩中特委幾經周折與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接上組織關系,并根據指示執行“聯蔣抗日”方針,主動停止對國民黨的軍事行動。然而,國民黨頑固派罔顧民族大義,仍對中共黨員加以迫害。1937年2月,王于潔、黃孝敏等五位閩中特委領導人被國民黨當局集體逮捕,于同年6月23日在福州英勇就義。 全面抗戰爆發后,1937年8月,閩中工農游擊隊負責人之一的楊采衡同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談判,達成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協議。1938年,新四軍軍部決定將閩中工農游擊隊編為軍部特務營第2連,擔負警衛軍部任務,并從中挑選一些隊員到第1、2支隊和江南指揮部等部任職。楊采衡率領168位游擊隊員編入新四軍,從福州出發,北上抗日。 三個基點村的軍民魚水情 閩中游擊區革命紀念館內陳列著當年游擊隊使用的武器裝備,包括步槍、紅纓槍、手雷等,其中不乏自制武器。這些乍一看像“土槍”“土炮”的老物件,真實記錄了閩中游擊區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度過的崢嶸歲月。 當年,被稱為莆仙邊游擊根據地“鐵三角”的馬院漈川、渡里外坑、金川金竹坑三個基點村,有四成以上村民加入游擊隊,還有許多群眾自愿成為交通員,為閩中特委及游擊隊送糧、送情報。如今,硝煙早已散盡,但當年游擊隊員站崗的哨樓、住過的老房子以及用過的老石磨、大飯桶等仍完好保留,成為閩中三年游擊戰爭中黨、游擊隊與群眾魚水深情的見證。 牛鼻孔山下有幾座老房子,是當年閩中特委的秘密交通聯絡站,王于潔等閩中特委領導曾住在這里。村民邱玉來是這個聯絡站的一名聯絡員,他在村里以剃頭師的身份作為掩護,對外搜集情報。他與游擊隊員邱子國藏身牛欄中,用干牛糞覆蓋全身躲過敵軍追捕的“牛欄脫險”故事,在當地依舊家喻戶曉。 在外坑自然村,提到當年參加閩中游擊戰爭的畬族兄弟雷光熙、雷光烈,無人不知。投身革命時,雷氏兄弟主動獻出了家里的3挺輕機槍、9支步槍、1支駁殼槍及子彈、手榴彈數箱。1938年,已成為游擊隊指揮員的雷光熙率隊北上抗日。皖南事變突圍后,雷光熙在赴蘇北軍部途中,于南京被捕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在金竹坑,至今還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1936年7月,閩中工農游擊隊從常太撤離時,許多群眾隨隊伍撤離家園。年逾花甲的地下交通員洪攀在撤離時被國民黨軍隊抓到,為了保護游擊隊與群眾,他故意把敵人引上歧路,最終慘遭殺害。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以馬院為中心的常太革命老區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僅1936年一年,國民黨軍就對馬院漈川、渡里外坑、金川金竹坑三個革命基點村進行了13次清剿。據不完全統計,三個基點村的地下工作者、游擊隊員及群眾,被捕坐牢252人,失蹤27人,慘遭殺害38人,致絕戶24戶。 記者手記 深悟黨史砥礪前行 黨員到此重溫入黨誓詞。盧德山 攝 東南網4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盛鐘 陳榮富)1934年秋,中央紅軍主力實施戰略轉移,開始長征。留在南方八省的紅軍和地方游擊隊繼續斗爭,進入南方三年游擊戰爭階段。其間,閩中黨組織率領閩中工農游擊隊獨立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斗爭,有效牽制和消耗了國民黨軍,為紅軍長征提供了支持和配合。 由于種種原因,閩中游擊區的歷史地位曾長期未明確。直到1988年,中央軍委正式確認以莆田為中心的閩中游擊區為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一塊獨立游擊區,新版《毛澤東選集》的相關注釋作了相應的修改。從此,閩中游擊區作為南方八省十五塊游擊區之一,載入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 歷史之所以難忘,是因為人們銘記它。閩中游擊區歷史地位的確認,告慰了為閩中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的英魂。2018年閩中游擊區革命紀念館的建成,不僅為常太老區增加了一處底蘊厚重的人文景觀,更是對閩中黨組織、工農游擊隊和老區人民不怕犧牲、英勇無畏革命精神的一種禮贊。珍貴的歷史文物,逼真的歷史場景還原,翔實的圖片和資料,讓參觀者在重溫紅色記憶中深受教育。 歷史不該被遺忘,我們也從未忘記。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閩中地區,是一塊英雄的紅色土地。1926年2月,中共莆田第一個黨團混合支部在哲理鐘樓宣告成立,從此,閩中地區揭開了革命斗爭的序幕。閩中黨組織及其領導的游擊隊為了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不怕犧牲,百折不撓,頑強斗爭,經受住血與火的洗禮和考驗,迎來革命的勝利。 風雨兼程百年路,深悟黨史潤初心。最好的紀念是傳承紅色基因,堅守初心使命。今天,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上,我們信心百倍,步履堅定。我們知道,要在黨史教育學習中堅定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凝聚磅礴偉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讓莆陽大地的紅色火種越燒越旺、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