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中游擊區革命紀念館掩映在青山翠谷中。 盧德山 攝 黃元添為“紅色食堂”掌勺。盧德山 攝 紅色傳承 “紅土地”奏響“綠樂章” 東南網4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盛鐘 陳榮富 通訊員 鄭林倩)仲春時節,馬院村忘憂谷景區內,游人的身影絡繹不絕。這個有著溪谷、瀑布、森林、古寨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的3A級旅游景區,成了各方攝影愛好者的打卡地。 地處常太鎮西北部的馬院村,是一塊風光秀美的“紅土地”。當年群眾支持游擊隊的感人故事,在當地口口相傳。2018年初,閩中游擊區革命紀念館在馬院建成對外開放,更讓這里成為了解閩中游擊區紅色文化、普及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去處。 今年68歲的村支書邱慶照是“革命剃頭師”邱玉來的兒子。2003年起,他已連續18年擔任馬院村黨支部書記。他介紹說,除了紅色文化外,山清水秀的馬院村生態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有三級瀑布群、古寨遺址、白馬潭以及近3000畝竹林等。2014年,馬院村被列入莆田“幸福家園”建設試點村。那時起,村里就開始挖掘和利用豐富的紅色文化及生態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馬院人家”鄉村游品牌。 “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態,打造綠水青山新馬院?!鼻駪c照說,目前馬院村已打造了忘憂谷、愛情海、跑馬場、千畝竹海等多個景點,加上閩中游擊區革命紀念館帶來的輻射作用,很多游客慕名而來。同時,村里還引入莆旅文化服務有限公司,委托其進行專業經營管理,探索完善鄉村旅游市場化經營模式。村民黃元添原先一直在外經營食堂,回到馬院村后,他成為村里“紅色食堂”的大廚,實現在家門口就業。一些在外謀生的年輕人也有意回鄉創業,籌劃開辦采摘園、民宿、農家樂等。 “紅土地”奏響“綠樂章”,不單只有馬院村。近日,莆田好果鄉村商務服務公司與常太鎮簽約,在渡里村投資3000萬元開發運營集農業產業、文化旅游、休閑娛樂等于一體的農旅綜合項目。“希望把渡里、馬院和金川三個革命基點村的紅色旅游連成一片,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受益?!倍衫锎逯惥拚f。 講述 一家三代的紅色足跡 紀念館實景重現革命先烈王于潔工作和生活場景。陳盛鐘 攝 楊國梁講述祖父輩的紅色故事。盧德山 攝 東南網4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盛鐘 陳榮富 通訊員 鄭林倩)“當初,祖父輩們用實際行動支持革命,如今我也要為弘揚革命精神出一份力,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苯衲?0歲、有著43年黨齡的馬院村村民楊國梁說。 當年,楊國梁的奶奶蘇阿冇與閩中特委書記王于潔的妻子蘇華以姐妹相稱,后來擔任閩中工委書記的黃國璋也常住在楊家。1936年,蘇阿冇與小兒子楊金榮一起悉心照料受重傷的游擊隊員鄭懷整整三個月。他們冒險將鄭懷藏在離家不遠的一處廢棄菅茅厝里,每日換藥、三餐送飯。如今,這座凝聚著楊家人與游擊隊員深情厚誼的菅茅厝已經修繕,重現歷史風貌。 有一次,黃國璋交給蘇阿冇一個任務,讓她找人到莆田城關延壽橋,將一部無線電臺挑回漈川。蘇阿冇安排小叔楊行咪和大兒媳林亞秋前往接貨。二人天沒亮就從山里出發,與地下黨組織成功接頭后,用布將電臺包好藏在籃子底部,上面覆蓋食鹽。他們繞著山路走,巧妙避開敵人的哨點,趕在次日清晨將電臺完好無損地送到游擊隊手里。 楊國梁的父親楊金鶯是蘇阿冇的長子,當年他的公開身份是國民黨甲長,實為游擊隊的“內線”,屢次安排心腹為游擊隊送情報。有了他的掩護,好幾次游擊隊員都安然脫險。 大學畢業后,楊國梁回到家鄉,成為常太小學的一名教員。1978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兩年后,楊國梁被借調到常太鄉政府工作。此后,他自告奮勇參與常太老區革命斗爭史的編寫工作,走遍常太的山山水水,探訪革命老前輩,獲取第一手資料。閩中游擊區革命紀念館開館后,退休在家的楊國梁又主動請纓,擔任義務講解員。 紅色江山永不褪色,革命精神接續傳承……楊家三代人用滾燙的生命留下的紅色足跡綿延至今,昭示后人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務必砥礪前行,不負韶華。 |